原标题:闽江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办好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大学——走好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新路
本报记者 黄星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08-31
闽江学院学生在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纺织纤维及材料重点实验室跟随指导教师做实验。闽江学院供图
在闽江学院南门入口处,一块石头上镌刻着“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16个大字。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闽江学院前身之一)校长6年时间,他提出的这一办学理念影响深远。
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肯定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闽江学院工作的这几年,我深刻感受到,学校强大而持久的办学生命力,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深邃思考和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始终是学校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回想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调研时的场景,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仍心潮澎湃、无比激动。
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各环节
2021年,闽江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兰郁颖代表学校畲族技艺传习小组,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小组项目成果。自那以后,作为福州市“青年爱研习”讲师团的一员,兰郁颖常常参加宣讲,介绍自己和团队的奋斗故事。
“当时,习近平同志率先垂范,每年都到校上思政课、作形势报告、与师生座谈。”叶世满说,现在福建省委、福州市委主要领导传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上思政课,使学校的思政工作紧贴社会实际,深入师生所思所想。
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闽江学院的思政课别有新意,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精准施教,将专业特点融入思政课教学。比如,在美术学院,学生以形式多样的美术专业作品汇报思政课的学习成果;在人文学院,学生在读书会上热切交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叶世满随手打开一本学生的思政课作品集,一页页翻开,油画、水彩画、铅笔画,表现手法五花八门;内容包括“一带一路”“探月工程”等,主题丰富多彩。
“我们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闽大特质的一体化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闽院模式’。”叶世满表示,学校高质量编制《闽江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应用型师资队伍发展、应用型学科建设创新、全方位开放办学拓展、协同保障能力强化、内部治理体制改革等“六大专项行动”,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
获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入选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A类)、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升本到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办学层次的步步提升……闽江学院的办学之路越走越实。
全面实施好应用型办学的“闽院方案”
多年来,闽江学院主动融入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聚焦区域重点、新兴产业,在服务中求发展,在合作中谋共赢,形成了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闽院方案”。
建设“数字福建”,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擘画的宏伟蓝图。乘着“数字福建”蓬勃发展的东风,闽江学院努力找准发展定位,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专业领域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较强能力。
在闽江学院·汇川科技物联网创新联合研究院里,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郑林斌正在进行倾角传感器主控板测试。从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毕业后,郑林斌进入汇川公司工作,如今以汇川员工的身份重新回到母校实验室参与联合研发。
2015年,闽江学院与汇川公司共同组建研究院,以企业及行业实际需求为目标,以项目研究开发为纽带,结合人才培养,整合优势资源,校企联合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我们从邀请企业加入到主动走进企业,推动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叶世满介绍,学校人才培养实行“三个对接”“四个共同”,即专业设置对接主导产业需求、培养目标对接行业需求、培养规格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检验培养质量。
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闽江学院实施应用型办学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作为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闽江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积极推广项目驱动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3+X”模式,立足于工程智能化、海洋信息化、智慧医疗和数字孪生等应用场景,与30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推动学生到企业参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像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这样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教研深度融合,吸引行业龙头企业主动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案例,闽江学院还有许多。
3年来,闽江学院打造应用型专业群8个,发展7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成7个现代产业学院,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7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及专业学科竞赛,参加人数比例从14.87%增至79.73%。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校每年5000多个项目、2万多人次参赛,近3年共有121个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努力作出服务地方发展的“闽院贡献”
福州纺织产业发达,纺织业总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对人才、技术的需求非常旺盛。
“我校的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是福建省创办时间早、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纺织服装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从面料、服装设计到服装营销并涵盖完整产业链条的专业群。”叶世满告诉记者,学校推动校企协同使用真实场景、共同使用真实生产线开展实地实操的沉浸式教学,重点推行订单式培养,彻底打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长源班”是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同福建省纺织与服装界的龙头企业长源纺织有限公司共建的班级,从学生选拔到课程设计、考核,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参与。
此前,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副教授柯惠珍还联合福建理工大学成功揭榜了长源纺织有限公司提出的“高导湿增强型抑菌中空纤维混纺纱的研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是福州市“揭榜挂帅”科技重大项目,锚定突破中空纤维混纺纱的研发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积极联系企业加速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攻关,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这些都鲜明体现了学校‘适应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的办学特色。”叶世满说。
“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闽江学院是这么规划的,也是这么做的。
3年来,学校新增省级科研创新平台15个,“海上福州研究院”和“中国(福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两个平台类项目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清单;经国台办批准设立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和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成立“闽台融合发展研究基地”;实施“服务福州行动计划”,实现与福州各县(市、区)战略合作全覆盖,169人被选任为省、市个人科技特派员,51个团队被选任为科技特派员团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叶世满表示,全体师生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嘱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融入福州、扎根八闽,把文章写在八闽大地上,要使学校的办学与福州、福建的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成为推动福州乃至福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闽江学院的新作为。